传承人让作品立体化 文化馆开设起面塑课

2019-06-18 14:59:00 来源: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冠县郎庄面塑

  冠县郎庄面塑在当地俗称“面老虎”,是一种传统民间雕塑艺术。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迁移到冠县,立村为“郎庄”,后来因为“郎”字与“狼”同音,太凶,十分不吉利,有巧手村民便用面粉捏制“面老虎”来克制“狼”字,以求平安。另一说法是过去传说郎庄有狼吃人,必须做“面老虎”吃掉狼,人口才能兴旺,所以他们做的面塑统称“面老虎”。正由于这些传说,郎庄面塑才能承传下来。

  郎庄这个只有三四十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而且一年四季都做,做出的产品通过商贩远销省内外。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制作过程是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晾干即成。造型简练夸张,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圆敦厚的造型。着色常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等原料点缀成各种花朵,最后用墨绿勾画人物的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对比度,使面塑活泼跳跃,绚丽多彩。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鲍家虎先生考察论证后,正式定名为“郎庄面塑”。郎庄面塑一直受到各级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支奇葩”“中国一绝”。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精品展”上荣获“天马金奖”;在“山东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2005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民间绝活大赛”上荣获金奖;在2006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受到好评。

  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延伸

  鲁西60后和70后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赶集,在大一点的集市上都会看到一种由面粉为原料做成的小面人,花样繁多,五彩缤纷。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之类的《西游记》人物尤其多。

  其实,集市上的面人艺人多是来自冠县北馆陶镇的郎庄,那里的面塑技艺最出名。郎庄这个小村子有三四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面塑大的高约15厘米,小的只有约6厘米。据说,郎庄祖上人出去卖“面老虎”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者去各个集市上卖。最初的“面老虎”以花鸟虫鱼这样的小东西为主,涂上大红大绿等亮眼的颜色,特别能吸引小孩子的目光。

  郎秀才:

  目前已80多岁

  郎庄村年龄最大传承人

  历史上的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如鸟兽虫鱼、人物、瓜果之类。随着市场需求逐渐扩大,郎庄面塑的作品种类也日益繁多,除了花卉、水果、禽鸟、昆虫、走兽和家畜等分类外,取材自戏曲和神话的成套面塑和高达二三十厘米的大件作品也深受广大客户喜爱。

  郎庄面塑位列国家非遗项目之后,郎庄村选出两位传承人,村中郎、李两个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郎秀才和李保山两位传承人的后人竟然只有郎秀才的儿子凑合着跟父亲学习面塑。李保山去世至今约10年了,后人几乎不做这一套了。

  14岁时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面塑技艺的郎秀才,目前已80多岁,面塑制作生涯已超过一个甲子,他是目前郎庄村年龄最大的传承人。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年事已高的郎秀才暂停了面塑制作。“春秋季,老爷子经常捏一些面塑,基本不歇着,有时俺母亲一块与他做面塑。”郎秀才的二儿子郎文合告诉聊城晚报记者,有时候他也跟老爷子一块捏面塑,不过,感觉不挣钱。现在他经常在外打零工。

  让郎文合念念不忘的是,曾命名“郎庄面塑”的山东省美术馆画家鲍家虎前几天还来过郎庄村考察面塑技艺。“一个艺术家40年来一直关注这项非遗技艺,着实了不起!”郎文合说。

  郎秀才说,刚解放时,郎庄村是一个富裕村,全村30多户人家都会做面塑。那时候,卖一斤“面老虎”的钱能买二斤多白面。别的村都吃不起白面,俺村人家顿顿吃馍馍。闹饥荒的时候,俺村也没有出去逃荒的,因为会做面塑就有饭吃。

  让郎秀才记忆犹新的是,1983年,自己做了3000多个面塑,推着平板车到河北“赶会”,1角钱一个,3000多个面塑3天就销售一空,总共卖了300多元。那时的3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郎庄面塑的名头响了,逐渐有外地商贩上门,一麻袋一麻袋地要货。因为面塑是个细致活,很多商贩干脆住在村民家里等待制作完成。

  孙玉莲:

  让扁平的郎庄面塑

  走向了立体化

  时过境迁,当年的辉煌不再,现在的郎庄面塑却走到失传的边缘。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了,年轻人对这个手艺根本不感兴趣。郎秀才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捏面塑的人就逐渐少了。捏一天面塑还不如外出打一天工挣得多,人们就纷纷转行了。

  除了郎秀才的儿子,剪纸爱好者孙玉莲也跟着郎秀才学手艺。2008年,孙玉莲开始跟随郎秀才学面塑,成为郎庄面塑的传承人。以往的郎庄面塑都是扁平的,只能“躺着”,到了孙玉莲手中,郎庄面塑开始立体化。“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孙玉莲认为,郎庄面塑之所以式微,主要是与现在人的观念不合拍,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和创新。于是,她决定先从改进造型入手,创作更生动的立体面塑,同时,孙玉莲使用的颜料增加到十几种,作品色彩更加丰富、生动。

  2010年,孙玉莲参加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她的现场表演让郎庄面塑大放异彩。目前,孙玉莲经常向年轻人讲解捏面人所用的材料及捏面人的方法,并能现场制作各类生动形象的面人。她能用娴熟的技法瞬间将人物塑造出来。一个个面塑人物矫健有力,表情刻画得十分生动。

  苏海敏:

  基本掌握了面塑手艺

  在文化馆讲起面塑课

  冠县文化馆也派出一位山工艺毕业的大学生跟着郎秀才学习。这位大学生叫苏海敏,据说,她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面塑的手艺,并在文化馆开设面塑课,周末的时候免费教授一些有美术爱好的中小学生。

  种种迹象表明,郎庄面塑在传承中既有迷茫的境遇也更有希望。(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杜海涛) 

  责编 李云乾

责任编辑:庞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