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得来 我的城”——聊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2020-05-21 08:44: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21日讯 文旅深度融合,留存城市记忆。5月16日,“聊得来 我的城”聊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我市盛大开启,来自山东高校的5位专家学者围绕“‘聊得来我的城’品牌打造”及“如何挖掘聊城文旅产业精髓”“如何实现聊城文旅产业大发展”等问题,现场把脉问诊,探求符合我市实际的文旅发展之路。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汇南北各地风情民俗,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2019年,聊城实施‘文旅兴市’工程,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开花,聊城文旅亮点频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兆立对聊城文旅产业的细致介绍,加深了到场专家对聊城的认识。

  针对聊城文旅产业的发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书记、研究员,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国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把握好规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全方位推进文旅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品牌要有穿透力,“聊得来我的城”是区域文化品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大胆实践,不仅意味着将品牌推出去,还要使其深入本地市民、外来游客以及想来还未来聊城游客的内心。三是强化和巩固,主要从“聊什么”“谁来聊”“和谁聊”“怎么聊”“聊得怎样”五个方面入手,将每个主题做细、做实、做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服务。

  谈到品牌推广,陈国忠建议:“品牌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值认同,要体现出非自我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亲和力,增强市民认同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加华也表示赞同:“立足聊城,但又不能局限于聊城,一个口号打出去,就要将它做成全国性的。”

  如何“聊”得合理,王加华说:“一定要找到历史依据,不管是本土的、民俗的,还是外地传入的,只要被当地人所认同,就应该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这是做出文化‘菜肴’的独特材料,不能让它一直沉睡在人们的记忆里。”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平生则从“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驾马车、四方传播、五条特色旅游文脉”展开论述。一条主线即“聊得来我的城”,文化和旅游是两轮,政府、企业、民间是三驾马车,还要形成“四方来聚、走向四方”的传播效果,最后还要抓住“运河旅游线、水浒旅游线、徒骇河旅游线、阿胶养生旅游线、红色旅游线”五条特色旅游文脉。

  “一座城市,意味着文化的认同、生活的归属。聊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利用起来,从历史到现代、从自足到开放、从传统到融合的文化脉络都要进行系统梳理。聊城是一座开放融通的城市,只要把这个品牌打出去了,市民认可了,就是成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张士闪说。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组组长、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李松则为我们揭示了文旅工作的真正内涵——文旅主要的工作就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尤其是金名片。

  文化名片是什么?李松说:“就是地方社会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态。”它是一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一种不言而喻的认同。

  李松还提到,交流与繁荣从来都是相互连接的,而“聊”字就体现了这一含义,通过“聊”,打造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要建造一个强大IP,对传统文化自知、自用、觉、自信,这就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这次论坛打通了我的思维盲点,让我受益匪浅。”山东金正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家斌说,“金正动画已走过10年风雨,我们始终满怀期冀,在文创开拓的时空中行走。”

  “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对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型发展、结构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各位专家教授从不同层面、角度,为我们党委政府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意见,这次论坛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高峰’论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翟健说,“我们将深入挖掘聊城文旅资源,寻根塑魂,在文旅产业的发展途径、品牌推广、形象塑造、影响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打造聊城金名片。”(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琦 通讯员 杨博)

责任编辑: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