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一人失能,拖累全家”!聊城东昌府区集中供养释放“有能”

2020-10-19 16:2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9日讯(记者 闫云倩 通讯员 李思哲) 10月16日,第七个“10.17全国扶贫日”暨“2020决胜小康 脱贫攻坚看聊城”中央、省级媒体聊城行启动。10月19日上午,媒体行采访团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集中供养中心。

  

  “在这里吃住都挺不错,平时有护理人员照顾,家人不用被我拴着,减轻了不少经济上的负担,孩子们也都能安心工作学习了。”10月19日,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赵家村贫困户赵占然坐在供养中心的院里告诉记者。

  前几年,赵占然因在家干农活时意外摔伤,造成脊椎骨折,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长期轮流照顾,一人失能,全家拖累。2017年,赵占然来到占地近30亩的东昌府区集中供养中心,释放了家中的劳动力,女儿舒心工作,儿子安心上学,家庭收入也随之慢慢增加了。

  

  “一人失能,全家拖累”这一大难题的解决得益于近年来,东昌府区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对特困家庭中的智障、肢残、病残等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释放因照顾失能人员而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于2017年3月在区爱心福利院建立东昌府区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截至目前,中心累计入住失能人员138人次,现入住69人,集中供养帮扶模式作为山东省十七个典型案例之一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并在全国推广。

  创新模式,对失能人员开展集中供养

  2016年初,东昌府区在摸底调研时发现,因病因残致贫户数量多、占比高。全区89.85万人口中,持证残疾人1.3万,占总人口的1.45%;3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1824户,因残致贫369户,因病因残致贫户数占比高达69.73%,其中失能人员400余人。造成“一人失能、全家拖累”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这部分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由于无劳动能力或因家中有病残人员需要照料护理而无法外出,对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这类特困群体均不能参与其中,同时由于家中有病残人员,除生活困难外,负责照料的家属及全家都背负了较重的精神压力,时而久之,对身心及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2017年3月,东昌府区出台《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试行办法》和《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由财政主导集中建设供养中心。东昌府区集中供养中心前期投资110余万元,建设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共设置102个床位,并配备医务室、厨房、餐厅、洗浴室等;区人民医院西院区位于该中心东侧,相距不足30米,可提供查体、治疗、康复等服务。

  集中供养中心的建设及运行资金通过整合民政、残联救助、慈善捐赠资金,鼓励社会捐款。供养中心聘用8名专业护理人员,按照社会化运作并提供报酬;鼓励供养人员的家庭成员在中心打工;其余的护理人员由社会义工组成。同时,发挥爱心众筹平台的作用,针对集中供养人员举办公益活动和定向捐赠。

  

  规范程序,实行动态调整

  东昌府区建成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后,哪类人员符合入住条件?如何申请入住?入住后提供哪些服务?

  明确标准。明确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对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精神、传染类疾病等患者不在范围内),均可享受政府集中生活帮扶。

  严格程序。严格按照自愿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审核审批五步工作程序,由区民政、残联、扶贫等部门与镇村共三级把关审核。供养中心与失能人员、失能人员监护人、镇(街道)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后,失能人员即可入住供养中心。

  动态管理。供养人员通过治疗恢复自理能力的,办理相应手续停止集中供养;供养人员的家庭通过劳动力释放实现“脱贫摘帽”的,由其家人接回,或在供养中心有空余床位前提下,支付相应费用继续集中供养;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供养帮扶条件且仍需在中心入住的,经审批实行有偿服务。

  

  专业照料。由区民政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由区人民医院西院区负责医疗诊治单位,每天安排一名全科医生值班,每周进行一次健康查体,每季度进行一次全方位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健全“五分钟急会诊”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对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由专业行业人员负责培训,每名护工人员服务3到5名失能人员。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健康营养师,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提供健康饮食。

  多重效应 做好“加减法文章”

  失能人员在供养中心入住,减轻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有效解决了其家庭人员的后顾之忧。沙镇镇孙丰村贫困户龙春焕,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二女儿需长期照料龙春焕无法工作,两人长期靠微薄的低保金生活,经常蓬头垢面,精神面貌较差。2018年7月龙春焕入住集中供养中心后,二女儿在超市找到一份促销员的工作,月薪超过3000元。龙春焕在供养中心的专业护理下,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全家都有了继续生活的动力。

  

  据介绍,集中供养中心运营以来,坚持做好“加减法文章”,积极帮助释放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或发展产业提高家庭收入,全力引导集中供养人员科学饮食用药,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家庭支出。

  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失能人员入住供养中心后,之前负责照顾失能人员家庭成员得以释放,目前已基本实现务工就业,人均年可增收3万余元,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医药负担明显减轻。供养人员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极大地提升了用药的安全性和规律性,辅助于科学饮食、按时休息、规律运动,每年住院次数大幅降低,其家庭医药支出以及财政支出可明显减少。

  据统计,目前入驻的集中供养人员共释放劳动力90多人,可外出打工或发展产业项目,贫困家庭年可增收300多万元;通过集中供养和专业服务,供养人员每年人均减少药品和住院治疗支出1.5万元;供养人员及其家属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特困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责任编辑: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