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聊城频道 > 民生 > 正文

羊使君街:因羊姓州官而得名,另有名“羊君巷”

2019-08-20 16:31: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日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羊使君街,探寻街名背后后的故事。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羊使君街门牌。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羊使君街简介。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羊使君街老胡同现状。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在城市街道的名称中,有一些不仅仅记载了曾经的地理,它们的名字背后,有着老百姓世代流传的故事与传说。在古城东侧米市街中段偏南,一条刚刚修整的青石板街道朝东延伸至运河岸边。街道东西走向,西起米市街,东至双街,长约200米,宽度在五六米。

  在相关地方的文献中,它的官方名称叫做“羊使君街”,而这里的居民们,习惯于称之为“羊君巷”或“羊子巷”。日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羊使君街,向街道的老居民们了解老街巷的历史,听老一辈人把街巷故事与传说再一次提起。

  据村里碑文记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称博州,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的旧州洼。当时羊使君守博州(治今聊城),河水泛滥,率人治水,决口难堵,跃入水中,以身堵决口而死。后人感恩,立祠祭祀。祠后高冢就是羊公墓,岁月久远,这地方土阜隆然亘连,俗呼“羊君崓堆”。后来连祠堂也倒塌了,又将使君神牌移到阁上供奉。阁下东西长街和“羊子巷”,如今还存在,叫“羊使君街”。

  关于羊使君的故事,村民众说纷纭。通过走访,与街道内居住的老人交流,并翻阅资料,了解到在清宣统年间的《聊城县志》中,也记载了后人为羊使君建造的祠堂:“羊使君祠,永乐旧志,在府城东关湄河东五里,旧志顺治七年,河决荆隆口,庙为水毁,邑人方开基重建。”

  在地方志的记载中 ,显示了建造祠堂是历代地方纪念羊使君的重要方式。有型的祠堂建筑或许可以因自然的作用而消失,但无形的地名却永远在民间流传。

  显然,无论是祠堂还是街道名称,都传达了城市大众对帝国时期官员“爱民如子”行为的称颂。正如后人碑刻中所言:“身为牺牲,铸于洪水,洪水无知,没而后已。民思其人,立庙以祀。呜呼,伟功不书于吏。”

  文中部分素材来自刘行玉《地景制作、空间支配与国家转型:一座北方小城的地志学》(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毅恒 杨潇潇)

  责编 李云乾

责任编辑:庞孝君
新闻关键词:羊使君街祠堂